|
职业指导︱求职、兼职,这些陷阱务必警惕! 二维码
84
作者:谢纪炜来源:招生就业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KUAI @同学们,寒假将至,你在找赛假工、找兼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虚假招聘、乱收费、扣证件、培训贷……可千万当心!切记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和港技小微一起来看这份“避坑指南”。 ![]() 警惕“黑中介” “黑中介”是指某些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或者找个“托”的单位,让求职者去面试,“托”再以各种理由拒绝求职者。 我们要查看中介是否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颁发的营业执,再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 警惕“试用”陷阱 试用期原本是在劳动合同的期限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相互了解的考察期,然而却成了有的用人单位降低人工成本,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个借口。有的用人单位会单方面延长试用期、只签试用期、试用期“永远”不合格、试用期间不缴纳社保等。 要知道试用期不是“白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应支付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在试用期内应享受法定的全部劳动保障权利。 ![]() 警惕“假兼职” “假兼职”是指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 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 警惕“乱收费” “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 求职者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入职体检通常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 警惕“非法”网站 通常非法网站上的招聘信息都是吸引求职者的幌子,名不符实。利用求职者想要找到高薪工作的心理,虚构高薪招工信息。 求职者应尽可能在正规渠道就业网上寻找自己的职位,因为正规机构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与招聘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 ![]() 警惕“扣证件” “扣证件”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技能证等个人证件原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 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 警惕“培训贷” “培训贷”是指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 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二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三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 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 警惕“投资返利” 投资返利的骗局以“低投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他人。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犯罪分子就会卷款跑路,投资者将血本无归。 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项目多咨询评估,做到深思熟虑,谨慎对待。同时,警惕网络上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 ![]() 警惕“非法传销” 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同学们 求职、兼职时,可到 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 或诚信规范的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求职 找到意向工作信息后 要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友 沟通情况 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 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 接到招聘邀约后 及时上网核实相关信息 特别是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 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者备案情况 若查不到相关信息 就说明该单位可能不存在 投诉渠道 拨打12333热线电话进行政策咨询或投诉 直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投诉 如被拖欠工资,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通过该平台反映欠薪问题 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来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微信】 编辑:招生就业部 谢纪炜 审核:刘草金 吴英焕 张晓东 |